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

E-m1 Mark II 用後感



時間來到 2020年,在全片幅早已平民化的時代,甚至連傳統巨頭 Canon、 Nikon 也在去年加入了全片幅無反的戰場,無疑已成了市場走向;然而,雜碎卻放下了家中的 Sony A7r4,轉投了 m4/3 的陣營,m4/3 近年被某些知名的攝影頻道直指已死,甚至一度傳出壽終正寢的消息,為何雜碎會反其道而行,真金白銀的買了一台 Olympus E-M1 Mark II 回家,而更重要的是,到底雜碎有沒有後悔?

(Work From Home 最好就是更新,這篇已拖了半年以上)

為什麼不用家中的 A7r4?
雖然家中已有 Sony A7r4 (當時是 A7r3),一部被大小媒體們吹奏成目前最好的一部, "Camera of the Year"、 "Most Innovative Gadgets of the Decade",雜碎個人認為絕對是過譽了,沒錯, A7r4 的確是很不錯,高像素、連拍快、追焦準,手感也有改善,最大的問題似乎只是價錢而已。

A7r3 的Dynamic Range 稍勝 A7r4


不過,雜碎作為一個由 A7r2 起接觸直到 A7r4的用家,雜碎感覺上更喜歡 A7r3,不單是因為目前的街價更便宜的關係,而是整體看來, A7r3 的感覺會更加配合,A7r4提升了像素,換言之檔案會變得更大,用著同一張 Sony SF-G 300MB/s 的 SDXC UHS-II 記憶卡,儲存時間明顯需要更多,連拍的緩衝也更不夠用(對手們也改用更快的 CF Express),但對於雜碎來說,最不滿的是 Dynamic Range 表現相比之下不升反跌,雜碎也明白像素多了但仍能維持相近的 Dynamic Range是有一定的努力在背後,但事實雜碎用過數次之後,個人感覺上比不上前輩的表現,可以的話,我寧願用回 A7r3。


另外一個原因其實就是重,機身本身還好,但配上鏡之後其實沒有比單反有多少的優勢,雜碎也不是常常拿 A7r4 出去玩,取而代之是一部 RX100m4,用了近2年,表現一直也頗滿意的,不過由於焦距不夠用的問題早前亦已放售了,想要一部可以換鏡的,不會很重的系統。 起初想到的自然是最無痛的 E-Mount APS-C 機種,既熟悉使用,亦可用回家中的鏡頭群,但想了回頭,當初為的是輕便,如果用回 FE Mount 的鏡頭還是會變重,加上原生 APS-C 的鏡頭說不上多,質素也不好,價錢卻高的很,最後還是作罷了。

一手掌握,很合雜碎的手形


最後,雜碎在友人的推薦下試了 Olympus 的機種,發覺跟自己想要的東西很接近,不論是價錢、重量也是很合心意,鏡頭也是以輕巧為主,尤其當雜碎拿上了 E-M1 Mark II (EM1.2),最吸引雜碎的是其手把,想不到可以在這麼細小的機身具備如此手感的手把,即使 A7r4 已改善了手把設計,但 EM1.2 的手感優勝太多了,立即便被吸引著。

為何會選 Olympus?


但購買 EM1.2 的這個決定,內心其實掙扎了很久,不單是 M4/3 被放棄的消息, 對於一個信奉了感光元件大小的用家來說,要由全片幅轉到M4/3 的確是有很大的心理掙扎,降級的感覺十分明顯。但倒過來想,雖說是小,但怎也會比 1" 的 RX100 好吧? 而且還可以換鏡頭,應該是不錯的,本著這個想法,衝出了自己在 Sony 的 comfort zone,最後買了 EM1.2 回家。


從數字上來看, 這部生於 2016 年的機種的確是有點不合時宜,20.4MP 在 2020 年的今天來說已成主流,121 點的十字型相位檢測對焦亦不算什麼新奇事,但7千左右的價位,雜碎實在找不到比它更好的選擇,下表雜碎對比了當時考慮過的選擇。

這文拖久了沒有寫出來,連 Olympus 也推出了 E-M1 Mark III了,但兩者之間目前有著接近一倍的差價,雖有提升但沒有質的提升(CMOS、對焦點、連拍、機身一樣),這更突顯了 E-M1 Mark II 的性價比。

說了這麼多的廢話,到底買了回來效果如何? 簡單而言,雖有缺點,但可以有方法補救,而轉會到 Olypmus,可以拍到不少以前在 Canon、 Sony 上拍不到的相片,這機已超出了雜碎當初的期望。

缺點

ISO 1000 已有很明顯的雜訊量

先說缺點,以 2020 年的標準來說,ISO 的表現是中低的水平而已,ISO 3200的表現和雜碎在用 A7r4時的 ISO12800差不多,這令雜碎在用這機時非不得已也不會提高ISO,ISO 1600已是可用的極限,這一點對於低光環境拍攝不太有利。

Super Control Menu 基本上大部份常用的設定也可以找到

分類真的做得不夠好

另外是介面,在接觸過的相機品牌中,Sony 與 Olympus 的介面可以相提並論,Sony 的差是分類雜亂,近年的新型號也會提供 my menu 可以自己建立所需的項目;而 Olympus 的介面是連分類也沒有,所幸的是 Olympus 有著 super control menu,大部份常用的功能也能找到。但從難用的角度來看,兩者可謂各有千秋。


優點

3.2" 輕鬆手持,以往連想也沒有想像過

說到 Olympus,第一個想到的優點相信不少人也是同一答案:五軸防震。雜碎在轉會前,只有接觸過 Sony 的五軸防震,以 35mm 為例,防震達5.5級的 A7r4下雜碎能較有信心做到不手震的快門速度為1/15 左右;而同樣是 5.5級防震的 E-M1 Mark II 下,配以 17mm (34mm 等效) 的情況下,雜碎有信心可以在 2.5秒下拍攝而完全不震,3.2秒的成功率也頗高。這不單令我對於防震等級定義的懷疑,也令雜碎開了眼界,莫說是2.5秒,1秒能做到以往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手持連拍了近100張再後期合成出來,幾乎全部沒有手震

有人會問,防震是強,但實際上使會相機還不是一樣? 手持慢快門的優點其實比想像中要多,首先是某程度下避免了高ISO 表現不佳的問題,當然在低光環境下要凍結物件仍要依靠高 ISO,但在實際拍攝中需要的情況其實遠比想像中少。在雜碎用過這半年中最誇張的例子,莫過於手持車軌,甚至Timelapse 吧,這些相片是以1秒手持,配以靜音連拍,拍了數分鐘得出了約100張相片,中間僅有2至3張左右不夠銳利,配合後製 Photoshop 的輔助下得出的,這些相片不是拍得很好,但令雜碎了解 到防震所帶來的可能性。難怪會有人覺得 Olympus 的廠商應該很討厭腳架。

同樣等效 85mm,但體積差的多了

說到腳架,引伸到便攜性的優點上,大部份鏡頭、機身也是以便攜為出發點去做,相比其他廠商的產品,的確 M43 便攜的優勢很是明顯,即使是 APS-C 平台也大上一碼,對於經常旅行、行山的人士來說會很不錯,即使整天掛在手中也比用著 A7r4時輕鬆的多。手把的設計應該是目前雜碎試過的無反當中最舒服的一款,握位深,不會像 Sony 般有機會阻礙換鏡,按鍵分佈大多也很易按到,自定的空間很多,甚至連開關也能切換。

Live Composite 看著光線加上去的感覺有種莫名的感動

對於不喜歡後製的人來說, Olympus 機身內建的功能真的很強大,Picture Style 這些基本東西當然也有,但可以設定曲線這還真的是未看到過,Live Compose 可以輕鬆拍車軌光繪甚至拍星空,有沒有想像過用 B快門可以預覽結果? Live Blub 可以幫到你,機內 Timelaspe 模式可以直接製作短片,這些本身需要花很多時間後製的事情,機身已能做到,光是這一點已是大部份對手中找不到。

最嚴重是這一顆,但可幸成像沒有很明顯

鏡頭方面也是雜碎喜歡的原因之一,鏡身輕巧,對焦快且靜,價錢也較其他廠商便宜,但Olypmus 家非 Pro 鏡頭的防塵能力真的是很失望,雜碎由 550D 的 Canon 開始接觸攝影,由Canon APSC到全片幅,再到 Sony 家,少說也有十多年,但從未試過鏡內入塵,而在轉會 Olypmus 短短3個月內,手上的數顆鏡頭已入了塵,唯一一支 Pro 鏡 12-40mm f2.8暫時仍未有問題,甚至是雜碎最常用的 Laowa 7.5mm f2,一支中國鏡頭也沒有入塵,不得不令雜碎相信非 Pro 鏡的防塵設計很差,這一點是頗失望的,對於鏡頭本身的表現雜碎是很滿意的,考慮到非Pro鏡的價錢,仍屬雜碎的可接受範圍吧,可幸的是仍未到影響成像的程度。


M43 散景不足

用了 12-40 f2.8 Pro,全開了2.8光圈,卻丁點兒散景也沒有

ED 40-150 f4-5.6,在 150mm(300mm等效) 下,散景才只有這種程度

M43 的 f1.8 與全片幅的 f1.8 散景上不可同日而語

M43 f1.8與全片幅收光圈至f3.5的散景相若

最後亦是最多人放棄 m43 的原因:散景,無可否認,相比其實更大片幅的系統,M43的確是沒有多少散景可言,雜碎手上的大多是平價鏡頭,情況更加明顯,如果是日常需要淺景深的用家來說,的確是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但也不是所有的攝影主題也適合淺景深,尤其是風景攝影,在全片幅的機身上需要收細光圈到f13 甚至更大的數字,吸光量不足而需要腳架輔助時,M43 不這些情況下會比較有利 (當然不是說成像會比全片幅好);另外一樣是微距拍攝,有用過全片幅拍微距也會明白,微距的情況下全片幅景深淺的只有一條線的厚度而已,收光圈亦令本來對快門速度講究的情況下更加困難;這問題在 Olympus 的身上會比較好,一來景深較深,二來有focus stacking的功能合成,微距拍攝的成功率相比之下會更高一些。

半年以來的用後感

很少有地,雜碎也明白今次的文章有點打手的感覺,但說的有點誇張的是,今次轉會了 Olympus 令我重拾了對攝影的熱情和興趣 (這也直接影響了雜碎的出文進度),不是說 Sony 不好,只是從買了 E-m1 Mark II 回來後,真正拿回 A7r4 出去拍的次數真的是屈指可數,沒錯,單論質素,與全片幅是有一定的距離,但如果問雜碎用哪一個會比較開心,雜碎會毫不猶豫回答是 Olympus。在同等價錢下,雜碎實在想不到有哪一部無反相機可以有相若的表現。

平心而論,雖然雜碎覺得這部機的性價比很高,但感覺不太適合新手用,繁複的選單、不太友好的使用介面,對於攝影新手來說門檻有點高。

150mm 下(300mm等效),能以1/2 快門拍真的很誇張

最後放了些雜碎在這半年用 E-M1 Mark II 拍的相片,很多也是用了 Live Composite 去拍,這10張相之中只有IFC那一張用了腳架,其他也是手持的,讓大家感受五軸防震的威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